中国房产网 --中国房地产投融资信息第一门户 -www.juzhu.org-

房产新闻

合作动态

时事焦点

规划设计

新金融

财经视角

活动交流

在线咨询

/ - 搜文章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茶余饭后 >> 社科 >>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序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序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序

昔在元圣,强著玄言,权舆真宗,启迪来裔。遗文诚在,精义颇乖。撮其指归,虽蜀严而犹病,摘其章句,自河公而或略。其余浸微,固不足数。则我玄元妙旨,岂其将坠?朕诚寡薄,尝感斯文,猥承有後之庆,恐失无为之理,每因清宴,辄叩玄关,随所意得,遂为笺注。岂成一家之说,但备遗阙之文。今兹绝笔,是询於众公卿臣庶道释二门,有能起予类於卜商,针疾同於左氏,渴於纳善,朕所虚怀,苟副斯言,必加厚赏。且如谀臣自圣,幸非此流,县市相矜,亦云小道,既其不讳,咸可直言,勿为来者所嗤,以重朕之不德。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卷之一
 
道经上
 
道可道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者,虚极之妙用。名者,物得之所称。用可於物,故云可道。名生於用,故云可名。应用且无方,则非常於一道。物殊而名异,则非常於一名。是则强名曰道,而道常无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者,妙本也。妙本见气,权舆天地,天地资始,故云无名。有名者,应用也。应用匠成,茂养万物,物得其养,故有名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人生而静,天之性。感物而动,性之欲。若常守清静,解心释神,返照正性,则观乎妙本矣。若不正性,其情逐欲而动,性失於欲,迷乎道原,欲观妙本,则见边徼矣。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如上两者,皆本於道,故云同也。动出应用,随用立名,则名异矣。
 
同谓之玄。
 
出则名异,同则谓玄。玄,深妙也。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意因不生,则同乎玄妙,犹恐执玄为滞,不至兼忘,故寄又玄以遣玄,示明无欲於无欲,能如此者,万法由之而自出,故云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美善者,生於欲心,心苟所欲,虽恶而美善矣。故云皆知,以己之所美为美,所善为善矣。美善无主,俱是妄情,皆由封执有无,分别难易,神奇臭腐,以相倾夺。大圣较量,深知虚妄,故云恶已。
 
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後之相随。
 
六者相违,递为名称,亦如美恶,非自性生,是由妄情,有此多故。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无为之事,无事也。寄以事名,故云处也。不言之教,忘言也,寄以教名,故云行也。
 
万物作而不辞。
 
令万物各自得其动作,而不辞谢於圣人也。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
 
令万物各遂其生,不为己有,各得所为,而不负恃,如此即太平之功成矣。犹当日慎一日,不敢宁居也。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夫唯不敢宁居,而增修其德者,则忘功而功存,故不居而不去也。
 
不尚贤章第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
 
尚贤则有迹,徇迹则争兴。使贤不肖各当其分,则不争矣。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难得之货,谓性分所无者,求不可得,故云难得。夫不安本分,希效所无,既失性分,宁非盗窃?欲使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则难得之货不贵,性命之情不为盗矣。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既无尚贤之迹,不求难得之货,是无可见之欲,而心不惑乱也。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
 
心不为可欲所乱,则虚矣。
 
实其腹。
 
道德内充,则无矜徇,亦如属厌而止,不生贪求。
 
弱其志。
 
心虚则志弱。
 
强其骨。
 
腹实则骨强。
 
常使民无知无欲。
 
常使民无争尚之知,无贪求之欲也。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清静化人,尽无知欲。适有知者,令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於为无为,人得其性,则淳化有孚矣。
 
道冲章第四
 
道冲而用之,或似不盈。
 
言道动出冲和之气,而用生成。有生成之道,曾不盈满。云或似者,於道不敢正言。
 
渊兮似万物之宗。
 
渊,深静也。道常生物,而不盈满,妙本渊兮深静,故似为万物宗主。
 
挫其锐,解其纷。
 
道以冲和,故能抑止铦利,释散纷扰。若俗学求复,则弥结矣。
 
和其光,同其尘。
 
道无不在,所在常无。在光在尘,皆与为一。一光尘尔,而妙本非光尘也。
 
湛兮似或存。
 
和光同尘,而妙不杂,故湛兮似有所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吾不知道所从生,明道非生法,故无父道者,似在乎帝先尔。帝者,生物之主。象,似也。
 
天地章第五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不仁者,不为仁恩也。刍狗者,结刍为狗也。犬以守御,则有蔽盖之恩。今刍狗徒有狗形,而无警吠之用,故无情於仁爱也。言天地视人,亦如人视刍狗,无贵望尔。尝试论之曰:夫至仁无亲,孰为兼爱?爱则不至,适是偏私。不独亲其亲,则天下皆亲矣。不独子其子,则天下皆子矣。是则至仁之无亲,乃至亲也,岂兼爱乎?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橐者韛也,籥者笛也。橐之鼓风,笛之运吹,皆以虚而无心,故能动而有应。则天地之间,生物无私者,亦以虚而无心故也。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橐籥虚之而不屈挠,动之而愈出声,以况圣人心无偏爱,则无屈挠之时,应用不穷,可谓动而愈出也。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多言而不酬,故数被穷屈。兼爱则难遍,便致怨憎,故不如抱守中和,自然皆足。
 
谷神章第六
 
谷神不死。
 
谷者虚而能应者也。神者,妙而不测者也。死者,休息也。谷之应声,莫知所以。有感则应,其应如神,如神之应,曾不休息。欲明至道,虚而生物,妙用难名,故举谷神以为喻说。
 
是谓玄牝。
 
玄,深也。牝,母也。谷神应物,冲用无方,深妙不穷,能母万物,故寄谷神玄牝之号,将明大道生畜之功。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深妙虚牝,能母万物,万物由出,是谓之门。天地有形,故资禀为根本矣。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虚牝之用,绵绵微妙,应用若存,其用无心,故不勤劳矣。
 
天长地久章第七
 
天长地久。
 
标天地长久者,欲明无私无心,则能长能久,结喻成义,在乎圣人,後身外身,无私成私耳。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天地生物,德用甚多,而能长且久者,以其资禀於道,不自矜其生成之功故尔。
 
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後身则人乐推,故身先。外身则心忘淡泊,故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地忘生养之功,是无私。而能长且久,是成其私。圣人後外其身,是无私而能先能存,是成其私也。
 
上善若水章第八
 
上善若水。
 
将明至人上善之功,故举水性几道之喻。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几,近也。
 
居善地。
 
上善之人,处身柔弱,亦如水之居地,润益一切,地以卑用,水好下流。
 
心善渊。
 
用心深静,亦如水之渊停矣。
 
与善仁。
 
施与合乎至仁,亦如水之滋润品物也。
 
言善信。
 
发言信实,亦如水之行险,不失其信矣。
 
政善治。
 
从政善治,亦如水之洗涤群物,令其清静矣。
 
事善能。
 
於事善能因任,亦如水性方圆随器,不滞於物矣。
 
动善时。
 
物感而应,不失其时,亦如水之春泮冬凝矣。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之人,虚心顺物,如彼水性,壅止决流,既不违迕於物,故无尤过之地。
 
持而盈之章第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执持盈满,使不倾失,积财为累,悔吝必生,故不如其已。已,止也。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揣度锐利,进取荣名,富贵必骄,坐招殃咎,故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此明盈难久持也。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此明锐不可揣也。骄犹心生,故咎非他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功成名遂者,当退身以辞盛,亦如天道虚盈有时,则无忧患矣。
 
载营魄章第十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人生始化曰魄,既生曰魂。魄则阴虚,魂则阳满,言人载虚魄,常须营护复阳。阳气充魄则为魂,魂能运动,则生全矣。一者,不杂也。复阳全生,不可染杂,故令抱守淳一,能无离身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专一冲气,使致和柔,能如婴儿,无所分别。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玄览,心照也。疵,瑕病也。涤除心照,使令清净,能无疵病。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爱养万人,临理国政,能无为乎?当自化矣。自上营魄,皆教修身。身修则德全,故可为君矣。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天门,曆数所从出。开阖,谓治乱。言人君应期受命,能守雌静,则可以永终天禄矣。又解云:《易》曰:一阖一闢谓之变,言圣人抚运,应变无常,不以雄成,而守雌牝,亦如天门开阖,亏盈而益谦也。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人君能为雌静,则万姓乐推其德,明白如日四照,犹须忘功不宰,故云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令物各遂其生,而畜养之。遂生而不以为有修,为而不恃其功,居长而不为主宰,人君能如此者,是谓深玄之德矣。
 
三十辐章第十一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此明有无功用,相资而立。三十辐者,明造车也。共一毂者,因言少总众。夫辕箱之有,共则成车,车中空无,乃可运用。若无辕箱之有,亦无所用之车。车中若不空无,则辕箱之有,皆为弃物。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埏,和也。埴,土也。陶匠和土,为瓦缶之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古者陶穴以为室宇,亦开户牖,故云凿尔。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体利无,以无为利。无体用有,以有为用。且形而上者曰道,形而下者曰器,将明至道之用,约形质以彰,故借粗有之利无,以明妙无之用有尔。
 
五色章第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目悦青黄之观,耳耽宫徵之音,口燕刍豢之味,伤当过分,则坐令形骸聋盲。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驰骋世务,耽著有为,如彼田猎,唯求杀获,日以心斗,逐境奔驰,静而思之,是发狂病。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性分所无,求亦不得。妄求难得,故令道行有所妨伤也。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取此含受之腹,去彼妄视之目。
 
宠辱章第十三
 
宠辱若惊。
 
操之则慄,舍之则悲,未忘宠辱,故皆惊也。
 
贵大患若身。
 
身为患本,矜贵其身,即如贵大患矣。此合云贵身如贵大患,而乃云贵大患如身者,欲明起心贵身,即是大患。有贵即身是大患,故云贵大患如身。若,如也。此上两句正标。
 
何谓宠辱?宠为下。
 
前标宠辱如惊,恐人不了,故问何谓宠辱?夫得宠骄盈,无不生祸,是知宠为辱本,故答云宠为下矣。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宠辱循环,宠为辱本。凡情惑滞,惊辱而不惊宠,故圣人戒云:汝之得宠,当如汝得辱而惊,则汝之失宠得辱,亦如吾戒,汝得宠而惊惧也。故结云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恐人不晓即身是患本,故问之。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身相虚幻,本无真实,为患本者,以吾执有其身,痛瘥寒温,故为身患。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能知天地委和,皆非我有,离形去智,了身非身,同於大通,夫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此章首标宠辱之戒,後以寄托结成者,宠辱若惊,未忘宠辱贵爱。以为未忘贵爱,故以辱校宠,则辱不如宠。以贵方爱,则贵不如爱。惊宠辱者,尚有宠辱介怀,存贵爱者,未为谦忘天下。故初则使惊宠如辱,後欲令宠辱俱忘,假寄托之近名,辩兼忘之极致。忘宠辱则无所复惊,忘身则无为患本,忘天下则无寄托之近名。
 
视之不见章第十四
 
视之不见名曰夷。
 
此明道也。夷,平易也。道非色,故视不可见。以其於无色之中而能色焉,故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希者,声之微也。道非声,故听之不闻。以其於无声之中独能和焉,故名曰希。
 
抟之不得名曰微。
 
抟,执持也。微,妙也。道无形,故执持不得。以其於无形之中而能形焉,故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三者将以诘道,道非声色形法,故诘不可得,但得夷希微尔。道非夷希微,故复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在上者必明,在下者必昧,唯道於上非上,在上亦不明。於下非下,在下亦不昧也。
 
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
 
绳绳者,运动不绝之意。不 ?不昧,运动无穷,生物之功,名目不得,非物能物,故常生物而未始有物,妙本湛然,故云复归於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是谓无形状之状,无物质之象,不可名有,不可名无,无有难名,故谓之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
 
无始,故迎之不见其首。无终,故随之不见其後。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执古无为之道,以御今有为之事,则还返淳朴矣。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能知古始所行,是谓道化之纪纲。
 
古之善为士者章第十五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古,昔也。士,事也。言古昔之人,善以道为事者,於彼微言妙道,无不玄鉴通照,而德容深邃,不可识知。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夫唯德量难识,故强为容状以明之,谓下文。
 
豫若冬涉川。
 
豫,闲豫也。善士於世闲法,如涉冬川,众人贪著,故畏惧,今我不染,故闲豫也。
 
犹若畏四邻。
 
犹豫,疑难也。上言善士不染故闲豫,及观行事,甚疑难,如今世人惧邻戒。
 
俨若客,涣若冰将释。
 
虽则俨然若客,无所造为,而不凝滞於物,涣然若春冰之释散也。
 
敦兮其若朴。
 
虽涣然冰释,曾不自矜,而能敦厚,若质朴无所分别。
 
旷兮其若谷。
 
其德量旷然宽广,无所含容,若彼空谷。
 
浑兮其若浊。
 
和光混迹,若浊而清。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谁也。谁能於彼浑浊,以静澄止之,令徐自清乎?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谁能安静於此清以久,更求胜法,运动修行,令清静之性,不滞於法,而徐动出也。生犹动出也。
 
保此道者,不欲盈。
 
欲保此徐清徐生之道,当须无所执滞,若执清求生,是谓盈满,将失此道。故云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夫唯不盈满之人,故能以新证之,行为弊薄,不以其新成而滞著也。
 
致虚极章第十六
 
致虚极,守静笃。
 
虚极者,妙本也。言人受生皆禀虚极妙本,及形有受纳,则妙本离散。今欲令虚极妙本必致於身,当须绝弃尘境染滞,守此雌静笃厚,则虚极之道自致於身也。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老君云:何以知守雌静则能致虚极乎?但观万物动作云为,及其归根,常在於静,故知尔。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所以知万物归复常在於静者,为物华叶芸芸,生性皆复归於其根本,故有作云云者,动作也。言夫物云云动作者,及其归复皆在根本尔。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华叶云云者,生性归根则静止矣。人能归根至静,可谓复所禀之性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守静复命,可谓有常。知守常者,更益明了。
 
不知常,妄作凶。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失常妄作,穷凶必至矣。
 
知常容。
 
知守真常,则心境虚静,如彼空谷,无不含容。
 
容乃公。
 
含容应物,应物无心,既无私邪,故为公正。
 
公乃王。
 
能公正无私者,则为物所归往。
 
王乃天。
 
群物乐推,如天之覆,则与天合德。
 
天乃道。
 
王德如天,乃能行道。
 
道乃久。
 
道行天下,乃可以久享福祚矣。
 
殁身不殆。
 
同天行道,则终殁其身,长无危殆之事矣。
 
太上章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
 
太上者,淳古之君也。下知者,臣下知上有君,尊之如天而无施教有为之迹,故人无德而称焉。
 
其次,亲之誉之。
 
逮德下衰,君行善教,仁见故亲之,功高故誉之。
 
其次,畏之侮之。
 
德又下衰,君多弊政,人不堪命,则驱以刑罚,故畏之。怀情相欺,明不能察,故侮之。
 
信不足,有不信。
 
畏之侮之者,皆由君信不足,故令下有不信之人。
 
犹其贵言。
 
亲之誉之者,由君有德教之言,故贵其言而亲誉之。
 
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功成而不执,事遂而无为,百姓日用而不知,谓我自然而成遂,则太上下知有之之谓也。
 
大道废章第十八
 
大道废,有仁义。
 
浇淳散朴,大道不行,曰仁与义,小成遂作。濡沫生於不足,凋弊起於有为,然则圣人救世之心未尝异,而夷险之迹不得一尔。
 
智慧出,有大伪。
 
用智慧者,将立法也。法出而奸生,则有大伪矣。并窃符玺,可不信然?
 
六亲不和,有孝慈。
 
父子夫妇兄弟,六亲也。疏戚无伦,不和也。各亲各子,有孝慈也。皆由失道,故有偏名也。
 
国家昏乱,有忠臣。
 
太平之时,上下交足,何异名乎?昏乱之日,见危致命,有忠臣矣。
 
绝圣弃智章第十九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圣人言教之迹,则化无为。弃凡夫智诈之用,则人淳朴。淳朴则巧伪不作,无为则矜徇不行。人抱天和,物无天枉,是有百倍之利。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兼爱之仁,弃裁非之义,则人复於大孝慈矣。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人矜偏能之巧,必有争利之心,故绝巧则人不争,弃利则人自足。足则不为盗贼矣。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此三者但令绝弃,未示修行,故以为文不足垂教,更令有所属者,谓下文也。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致虚章第十六
 
致虚极,守静笃。
 
莫贵乎虚,莫善乎静,虚静者,万物之本也。虚故足以受群实静故足以应群动。极者,众会而有所至。笃者,力行而有所至。致虚而要其极,守静而至於笃,则万态虽杂,而吾心常彻,万变虽殊,而吾心常寂。此之谓天乐,非体道者,不足以与此。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万物之变,在道之末,体道者,寓乎万物之上焉。物之生,有所乎萌也,终有所归。方其并作而趋於动出之涂,吾观其动者之必静,及出者之必复,而因以见天地之心,则交物而不与物俱化此之谓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芸芸者,动出之象。万物出乎震,相见乎离,则芸芸并作,精华发外。说乎兑,劳乎坎,则去华就实,归其性宅。命者,性之本,而性其根也。精者,神之母,而神其子也。精全则神王,尽性则至於命。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留动而生物,物生成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命亘古今而常存,性更万形而不易,全其形生之人去智与?故归於寂定,则知命之在我,如彼春夏复为秋冬。体性抱神,中以自考,此之谓复命。
 
复命曰常。
 
常者,对变之词,复命则万变不能迁,无间无歇,与道为一,以挈天地,以袭气母。 知常曰明。
 
知道之常,不为物迁,故六彻相因,足以鉴天地,足以照万物
 
不知常,妄作凶。
 
圣人知道之常,故作则契理,每与吉会。不知常者,随物转徙触涂自患,故妄见美恶,以与道违,妄生是非,以与道异,且不足以固其命,故凶。《易》曰:复则不妄,迷而不知复,此妄也已。
 
知常容。
 
知常,则不藏是非美恶,故无所不容。
 
容乃公。
 
无容心焉,则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何私之有?
 
公乃王。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天下乐推而不厌。
 
王乃天。天乃道。
 
通天地人而位乎天地之中者,王也。一而大在上而无不覆者,天也。天地人莫不由之者,道也。尽人则同乎天,体天则同乎道
 
道乃久,没身不殆。
 
道者万世无弊,庶物得之者昌,关百圣而不穷,蔽天地而不息故没身不殆。殆近凶,几近吉,不殆则无妄作之凶,非知常者无与。
 
太上章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
 
在宥天下,与一世而得淡泊焉。无欣欣之乐,而亲誉不及。无悴悴之苦,而畏侮不至。莫之为而常自然,故下知有之而已。
 
其次,亲之誉之。
 
泽加於民,法传於世,天下爱之若父母,故亲之。贵名起之如日月,故誉之。此帝王之治,亲誉之迹彰,而大同之道亏矣。庄子曰:舜有羶行,百姓悦之,诗於灵台,所以言文王之民始附也
 
其次,畏之侮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故畏之。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劝,举天下以罚,其恶者不沮。诸侯有问鼎大小轻重如楚子者,陪臣有窃宝玉大弓如阳虎者,此衰世之俗,故侮之。
 
故信不足焉,有不信。
 
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缠索,此至信也。商人作誓而民始畔周人作会而民始疑,信不足故也。太上下知有之,则当而不知以为信,其畏之侮之,则知诈颉滑机变之巧生,而有不信者矣。
 
犹兮其贵言。
 
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君正,则言岂可易哉?戒惧而弗敢轻也。故言而世为天下道行,言自为而天下化。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使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而余事足以成帝王之功。然谓我自然而已,曰帝力何有於我哉?此之谓太上之治。
 
大道废章第十八
 
大道废,有仁义。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仁以立人,义以立我而去道也远矣。韩愈不原圣人道德之意,乃以谓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老子之小仁义,其所见者小也,庄子所谓蔽蒙之民。
 
智慧出,有大伪。
 
民知力竭,则以伪继之。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名生於不足故也。庄子曰: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绝圣弃智章第十九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道与之性,一而不杂,离道为德是名圣智。圣智立,而天下始有乔诘卓挚之行,惊愚而明污,誉尧而非桀,则圣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绝而弃之,与道同体,则各安其性命之情,其利博矣。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孝慈,天性也。蹩躠为仁,踶跂为义,而以仁义易其性矣。绝仁弃义,则民将反其性而复其初,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其於孝慈也何有?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有欲利之心者,不顾其义,是皆穿窬之类也。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先王以人道治天下,至周而弥文,及其弊也,以文灭质,文有余而质不足,天下举失其素朴之真,而日沦於私欲之习。老氏当周之末世,方将去其弊而使之反本,故攘弃仁义,绝灭礼学,虽圣智亦在所摈。彼其心岂真以仁义圣智为不足以治天下哉?先王之道若循环,救文者莫如质,故令有所属,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也。
 
见素。
 
《语》曰:绘事後素,素未受色,见素则纯粹而不杂。
 
抱朴。
 
经曰:朴散则为器,朴未尝斵,抱朴则静一而不变。庄子曰: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少私寡欲。
 
自营为私,而养心莫善於寡欲。少私寡欲,则定乎内外之分,辨乎真伪之归,德全而性复,圣智之名泯矣。
 
绝学无忧章第二十
 
绝学无忧。
 
学以穷理,方其务学以穷理,思虑善否,参稽治乱,能勿忧乎?学以致道,见道而绝学,损之又损之,以至於无为而无不为,则任其性命之情,无适而不乐,故无忧。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唯阿同声,善恶一性,小智自私,离而为二,达人大观,本实非异,圣人之经世,在宗庙朝廷,与大夫言,不齐如此,遏恶扬善,惟恐不至,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故也。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者,道也。吉凶与民同患者,事也。体道者无忧,涉事者有畏。人之所畏,而不知为之戒,能无患者鲜矣。故君子以恐惧修省。《诗》曰:畏天之威。
 
荒兮其未央哉。
 
世故之万变纷纠而不可治,难终难穷,未始有极,所谓善恶特未定也,惟达者知通为一。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凡物以阳熙,以阴凝,熙熙者,敷荣外见之象。众人失性之静外游是务,如悦厚味以养口体,如睹高华以娱心志,耽乐之徒,去道弥远。
 
我独怕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经曰:复归於婴儿,庄子曰:不至乎孩而始谁?婴儿欲虚未萌疏戚一视,泊兮静止,和顺积中,而英华不兆於外,故若婴儿之未孩。
 
乘乘兮若无所归。
 
《易》曰:时乘六龙以御天。乘乘者,因时任理而不倚乎一偏故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
 
或问众人?曰:富贵贪生而慕利者,奢泰之心胜,而损约之志微,故皆有余。其在道曰余食赘行。
 
我独若遗。
 
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
 
我愚人之心也哉,纯纯兮。
 
孔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纯纯兮,天机不张而默与道契,兹谓大智。
 
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同乎流俗,则昭昭以为明,而其明也小。察察以为智,而其智也凿。遗物离人而傲倪於一世之习,则昏然若亡而存,闷然若钝而利,世俗岂得而窥之?
 
澹兮其若海。
 
渊静而性定,道之全体。
 
飂兮似无所止。
 
变动而不居,道之利用。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众人皆有以,是谓有用之用。我独顽且鄙,是谓无用之用。传曰: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古者谓都为美,谓野为鄙。顽则不饰智,鄙则不见美,神人以此不材。
 
我独异於人,而贵求食于母。
 
婴儿慕驹犊从,惟道之求而已。夫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万物资焉,有母之意。惟道之求此,所以异於人之失性於俗。
[转载]道德经(宋徽宗御解本)(2)LaoTze <wbr><wbr>Tao <wbr><wbr>Te <wbr><wbr>King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卷之二
 
道经下
 
孔德之容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一阴一阳之谓道,物得以生谓之德。道常无名,岂可形容?所以神其德。德有方体,同焉皆得,所以显道,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故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道体至无而用乃妙,有所以为物,然物无非道。恍者,有象之可况。惚者,有数之可推。而所谓有者,疑於无也。故曰道之为物。
 
惚兮恍兮,中有象焉。恍兮惚兮,中有物兮。
 
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物,惚恍之中,象物斯具,犹如大空变为雷风,犹如大块化为水火,以成变化,以行鬼神,是谓道妙。
 
窈兮冥兮,中有精兮。
 
窈者,幽之极。冥者,明之藏。窈冥之中,至阴之原,而天一所兆,精实生焉。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精者,天德之至,正而不妄,故曰甚真。一而不变,故云有信且然无间,故其名不去。
 
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众甫之变,日逝而不停。甚精之真,常存而不去。圣人贵精,故能阅众甫之变,而知其所以然。无思也而寂然,无为也而不动然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则思为之端起,而功业之迹著,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曲则全章第二十二
 
曲则全。
 
与物委蛇而同其波,故全其形生而不亏。《庄子》曰:外曲者与人为徒。
 
枉则直。
 
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故内直而不失其正。《易》曰:尺蠖之屈,以求信也。窪则盈。
 
无藏也,故有余。
 
弊则新。
 
冬闭之不固,则春生之不茂。
 
少则得,多则惑。
 
道要不烦,闻见之多,不如其约也。以支为旨,则终身不解,兹谓大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惟天下之至精,能为天下之至神圣人抱一以守,不摇其精,故言而为天下道,动而为天下则。
 
不自见故明。
 
不蔽于一己之见,则无所不烛,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私于一己之是,而惟是之从,则功大名显,而天下服,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书》曰: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不自矜故长。
 
《书》曰: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人皆取先己独处,复曰受天下之垢,若是者常处於不争之地,孰能与之争乎?
 
古之曲则全者,岂虚语哉?诚全而归之。
 
圣人其动若水以交物,而不亏其全,其应若绳以顺理,而不失其直,知窪之为盈,无亢满之累,知弊之为新,无夸耀之迹,若性之自为而不知为之者。致曲而已,故全而归之,可以保身,可以尽年,而不知其尽也。是谓全德之人,岂虚言哉?
 
希言自然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
 
希者,独立於万物之上而不与物对,列子所谓疑独者是也。去智与故,循天之理,而不从事於外,故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
 
天地之造万物,风以散之,委众形之自化,而雨以润之,任万物之自滋,故不益生,不劝成,而万物自遂於天地之间,所以长且久也。飘骤则阴阳有缪戾之患,必或使之,而物被其害,故不能久。
 
故从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
 
希则无所从事,无声之表,独以性觉,与道为一而不与物共,岂德之可名,失之可累哉?惟不知独化之自然,而以道为难知,为难行,疑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乃始苦心劳形而从事於道,或倚於一偏,或蔽於一曲,道术为天下裂。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而不自得其得,则其得之也,适所以为失欤?
信不足,有不信。
 
信则不妄,妄见真伪,以道为真,以物为伪,则於信为不足,故有不信。惠施、韩非之徒,皆原於道而失之也远,信不足故也
 
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跂而欲立,跨而欲行,违性之常,而冀形之适,难矣。以德为循,则有足者皆至。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自见则智不足以周物,故不明。自是则仁不足以同众,故不彰有其善,丧厥善,故无功。矜其能,丧厥功,故不长。道之所在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泰色淫志,岂道也哉?故於食为余,於行为赘。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侈於性则盈,天之所亏,地之所变,人之所恶也,故有道者不处也。
 
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曰浑沦,合於浑沦则其成不亏,《易》所谓太极者是也。天地亦待是而後生,故云先天地生。然有生也而非不生之妙,故谓之物。
 
寂兮寥兮。
 
寂兮寥兮,则不涉於动,不交於物,湛然而已。 独立而不改。
 
大定持之,不与物化,言道之体。
 
周行而不殆。
 
利用出入,往来不穷,言道之用。
 
可以为天下母。
 
万物恃之以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数。名生於实,实有数焉,字者滋而已。道常无名,故字之大者对小之称,故可名焉。道之妙,则小而幽,道之中,则大而显。
 
大曰逝。
 
运而不留故曰逝。
 
逝曰远。
 
应而不穷故曰远。
 
远曰反。
 
归根曰静,静而复命,故曰反。道之中体,方名其大,则遍覆包含而无所殊易,所谓以言乎远则不御也。动者静,作者息,则反复其道,不离於性,《易》所谓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也。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道覆载天地者也,天无不覆,地无不载,王者位天地之中,而与天地参,故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焉。
 
自道而降,则有方体,故云域中。静而圣,动而王,能贯三才而通之人道,於是为王。故与道同体,与天地同功,而同谓之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谓王也,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其所法者,道之自然而已。道法自然,应物故也。自然非道之全,出而应物,故降而下法。
 
重为轻根章第二十六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重则不摇夺而有所守,故为轻根,静则不妄动而有所制,故为躁君。静重以自持,则失之者鲜,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是以履畏途而无患。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荣观在物,燕处在身,身安然後物可乐。
 
如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天下,大物也,有大物者,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故不可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不重则不威,故失臣。不倡而和,则犯分,故失君。
 
善行章第二十七
 
善行无辙迹。
 
所存者神,所过者化,故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
 
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故无瑕谪。言行之大,始於拟议,而终於成变化。惟圣人为能善其言行,而成变化之妙。故行无辙迹之可寻,言无瑕谪之足累。
 
善计不用筹算。
 
通於一,万事毕,况非数者乎?故不用筹算,而万殊之变,若数一二。
 
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
 
涂隙守神,退藏於密。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待绳约而固者,是削其性也。或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则不约而固,孰能解之?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善者道之继,冥於道则无善可名。善名立则道出而善世。圣人体道,以济天下,故有此五善,而至於人物无弃。然圣人所以爱人利物,而物遂其生,人乐其性者,非意之也。反一无迹,因其常然而已。世丧道矣,天下举失其恬淡寂常之性,而日沦於忧患之域,非圣人其孰救之?
 
是谓袭明。
 
袭者不表而出之,袭明则光矣而不耀。
 
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资以言其利,有不善也,然後知善之为利。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善与不善,彼是两忘,无容心焉,则何贵爱之有?此圣人所以大同於物。
 
虽知大迷,是为要妙。
 
道之要妙,不睹众善,无所用智,七圣皆迷,无所问涂,义协于此。
 
知其雄章第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雄以刚胜物,雌柔静而已。圣人之智,知所以胜物矣,而自处於柔静,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故为天下溪。溪下而流水所赴焉,盖不用壮而持之以谦,则德与性常合而不离,是谓全德,故曰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气和而不暴,性醇而未散,婴儿也。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
 
白以况德之著,黑之况道之复。圣人自昭明德,而默与道会,无有一疵,天下是则。是效乐推而不厌,故为天下式。正而不妄信如四时,无或差忒,若是者难终难穷,未始有极也。故曰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书》於《洪范》言王道,曰归其有极,老氏言为天下式,曰复归於无极。极,中也。有极者,德之见於事以中为至。无极者,德之复於道,不可致也。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
 
性命之外,无非物也。世之人以得为荣,以失为辱,以泰为荣以约为辱。惟圣人为能荣辱一视,而无取舍之心。然不志於期费而以约为纪,亦虚而已,故为天下谷。谷,虚而能受,应而不藏德至於此,则至矣尽矣,不可以有加矣。故曰常德乃足。朴者道之全体,复归於朴,乃能备道。夫孤寡不穀,而王公自以为称,故抱朴而天下宾。
 
朴散则为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有形名焉,有分守焉,道则全,天与人合而为一,器则散,天与人离而为二。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道之全,圣人以治身。道之散,圣人以用天下。有形之可名,有分之可守,故分职率属,而天下理。此之谓官长。《易》曰: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与此同义。
 
故大制不割。
 
化而裁之,存乎变,刻雕众形,而不为巧。
 
将欲章第二十九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者,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者之非物,而无以天下为者,若可以寄托天下。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则用智而恃力,失之远矣。是以圣人任道化而不尚智力,秦失之强,殆谓是欤!
 
天下神器。
 
制於形数,囿於方体,而域於覆载之两间,器也。立乎不测,行乎无方,为之者败,执之者失,故谓之神器。
 
不可为也。
 
宰制万物,役使群动,必有不器者焉,然後天下治。故曰上必无为而用天下。
 
为者败之。
 
能为而不能无为,则智有所困。庄子曰:多知为败。
 
执者失之。
 
道之贵者时,执而不化,则失时之行,是谓违道。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万物之理,或行或随,若日月之往来。或嘘或吹,若四时之相代。或强或羸,若五行之王废。或载或隳,若草木之开落。役於时则制於数,固未免乎累,惟圣人为能不累於物,而独立於万物之上。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故运神器而有余裕,物态不齐,而吾心常一。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圣人睹万物之变迁,知满假之多累,故无益生,无侈性,无泰至,游乎券内而已。若是则岂有为者之败,执者之失乎?故曰繁文饰貌无益於治。
 
以道佐人主章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末者,古人有之而非其所先。以道佐人主者,务本而已,故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还。
 
孟子所谓反乎尔者。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兵之後,必有凶年。
 
下夺民力,故荆棘生焉。上违天时,故有凶年。《诗》曰:绥万邦,屡丰年。绥万邦,则人和矣,人和则天地之和应。
 
故善者果而已矣,不敢以取强焉。
 
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者,圣人之道。以强胜人,是谓凶德,故师克在和不在众。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缘於不得已之类,圣人之道,故师以中而吉,以正而无咎,不得已而後应,功求成而已。自矜则不长,自伐则无功,自骄则不足观也已。体此四者,所以成而勿强。
 
物壮则老。
 
夏长秋杀之化可见已。
 
是谓非道。
 
道无终始,不与物化。
 
非道早已。
 
外乎道,则有壮老之异。
 
夫佳兵章第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吉事有祥,兵,凶器也,故曰不祥。兵戢而时动,有道者耀德不观兵,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左为阳而主生,右为阴而司杀,阳为德,阴为刑,君子贵德而畏刑,故曰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故不美也。若美必乐之。乐之者,是乐杀人也。
 
禁暴救乱,逼而後动,故不得已。无心於胜物,故曰恬淡为上无心於胜物,则兵非所乐也,故不美。
 
乐杀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怨之所归,祸之所集也。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言居上势则以丧礼处之。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易》以师为毒天下,虽战而胜,必有被其毒者,故居上势与战胜者,以丧礼处之。
 
道常无名章第三十二
 
道常无名。
 
道者,天地之始,岂得而名?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朴以喻道之全体,形名而降,大则制小,道之全体,不离於性小而辨物,庄周所谓其有真君存焉。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道足以为物之主,则物将自宾。庄子曰:素朴而民性得矣,服万物而不以威刑,几是已。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纯素之道,守而勿失,匪特物将自宾,上际於天,下蟠於地,上下与天地同流,则交通成和,而万物咸被其泽。甘露者,天地之和气。《传》曰:帝王之德,上及太清,下及大宁,中及万灵则甘露降。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大道之序,五变而形名可举,有形之可名,则道降德衰,枭淳散朴,而莫之止。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而饕贵富。圣人不然,始制有名,则不随物迁,淡然自足,孰能危之?故云知止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同川谷之与江海也。
 
天下,一性也。道之在天下,以性而合,由川谷之与江海,以水之聚,同焉者得,类焉者应,圣人之临莅,何为哉?因性而已矣。
 
知人者智章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
 
《传》曰: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察人之邪正,若辨白黑,是智之事知人而已。
 
自知者明。
 
《易》曰:复以自知,《传》曰:内视之谓明,智以知人,则与接为构,日以心斗,复以自知者,静而反本,自见而已,天地之鉴也,万物之照也。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至人尚德而不尚力,务自胜而不务胜人。智者诈愚,勇者若怯此胜人也。而所恃者力。胜己之私,以直养而无害者,自胜也。出则独立不惧,处则遁世无闷,无往而不胜,所以为强。
 
知足者富。
 
有万不同之谓富,知足者务内游而取足於身,万物皆备,国财并焉。
 
强行者有志。
 
自强不息,斯志於道。
 
不失其所者久。
 
立不易方,故能久於其道。与时推移,与物转徙者,可暂而已
 
死而不亡者寿。
 
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归,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圣人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死之未始异於生,故其形化,其神不亡,与天地并,而莫知其极,非寿而何?此篇之义,始於知人,所以穷理中於知足,所以尽性,终於不亡,所以至於命,则造化在我。非夫无古无今,而入於不死不生,孰能与此?
 
大道泛兮章第三十四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泛然无所系輆,故动静不失,往来不穷,左之右之,而无不可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居。
 
往者资之,求者与之,万物自形自化,自智自力,而不尸其功譬彼四时,功成者去。
 
衣被万物而不为主,故常无欲,可名於小矣。万物归焉而不知主,可名於大矣。
 
道复於至幽则小,而与物辨;显於至变则大,而与物交。与物辨,故常无欲,与物交,故万物归焉。覆露於万物而不示其宰制之功,故不为主。鼓舞乎群众,而莫能窥其归往之迹,故不知主夫道非小大之可名也,云可名者,道之及乎物尔。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故业大而富有,孟子曰:大而化之之谓圣。夫大而能化,则岂有为大之累,所以能成其大。
 
执大象章第三十五
 
执大象,天下往。
 
象如天之垂象,无为也,运之以健,无言也,示之以文。圣人之御世,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而民归之如父母,故曰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
 
阴阳和静,鬼神不扰,群生不伤,万物不夭,民虽有知,无所用之,何害之有?
 
安平泰。
 
安则无危亡之忧,平则无险陂之患,泰者通而治也。
 
乐与饵,过客止。
 
悦声与味者,世之人累乎物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故止。
 
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味之所味者尝矣,而味味者未尝呈,故淡乎其无味。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尝显,故视之不足见。声之所声者闻矣,而声声者未尝发,故听之不足闻。若是者,能苦能甘,能玄能黄,能宫能商,无知也而无不知也,无能也而无不能也,故用之不可既。
 
将欲歙之章第三十六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为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万物之理,人伦之传,其敛散也,其盛衰也,其偾起也,其亏盈也,几常发於至微而莫睹其兆,惟研几之圣人得先见之吉,贤者殆庶几而已。阳盛於夏,而阴生於午,阴凝於冬,而阳生於子。句践欲弊吴,而劝之伐齐,智伯欲袭仇由,而遗之广车。此圣人所以履霜而知坚冰之至,消息满虚,不位乎其形,故勇者不能弱,智者不能夺。
 
是谓微明。
 
其未兆为微,而其理为甚者,杨雄曰:水息渊,木消枝,贤人睹而众莫知。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
 
积众小不胜为大胜者,惟圣人能之。经曰: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庄子》外篇论夔蛇风之相怜曰:指我则胜我,酋(加足旁)我则胜我,而折大木,蜚大屋者,惟我能也
 
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渊者,鱼之所以藏其身,利器者,国之所以制人。吞舟之鱼,碭而失水,则蚁能苦之,故不可脱於渊。君见赏则人臣用其势,君见罚则人臣乘其威,赏罚者,治之具,且不可示,况治之道乎?圣人所以操利器而不示,非用其强也,盖有妙道焉。能穷海内而无智名,威服万物而无勇功,不蕲於胜物,而得常胜之道。阳开阴闭,变化无穷,驭群臣,运天下,而莫之测,故制人而不制於人。本在於上,要在於主,而天下治。
 
道常无为章第三十七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鑑,水之与形接也,不设智故,而物之方圆曲直不能逃也。侯王守道御世,出为无为之境,而为出於无为,化贷万物,而万物化之,若性之自为,而不知为之者,故曰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孟子》曰:待文王而後兴者,凡民也。民惟上之从化,而欲作则离道以善,险德以行,将去性而从心,不足以定天下,惟道无名,朴而未散,故作者镇焉。救僿者莫若忠,为是故也。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
 
季真之莫为,在物一曲,古之道术,有在於是者。虽然,寡能备天地之体,故亦将不欲,此老氏所以祛其惑,解其蔽。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2018-04-04 14:19:35 来源:中国房产网 浏览:1131

站内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为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